专访纪录片《90后》总制片人邓丽娟:让我们期待2050年的90后
四月的北京,迎来了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开幕式,期间的主体环节,是一部叫做《90 后》的系列纪录片的启动仪式,该纪录片项目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记者邓丽娟发起,由中国传媒大学CUC影像行动力训练营、雅欣文化传媒工作室、北京呦呦鹿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联合制作,而邓丽娟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纪录片《90后》的总制片人。
第一次见到邓丽娟,是在发布会前两天她带领制片团队召开的一次工作例会之后,窗外是深夜的北京霓虹闪烁,会议室里则是95后团队在头脑风暴后的气定神闲。一如过去的10年,邓丽娟依然习惯了忙碌,只是在忙碌之余多了一份清爽和从容。
身为资深媒体人,她不喜欢被称作“邓老师”,更喜欢自己的二次元人物设定“邓邓”,而团队里的人通常称呼她“超级邓”。
90年出生的邓丽娟,在2008年的高考,顺利通过“万里挑一”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艺考,考取了该专业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时光匆匆,身为这个国家的第一批90后,在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身份转换过程中,邓丽娟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崛起、自媒体革命、新型科技创业浪潮等一些列历史节点,期间,多元青年文化伴随着信息大爆炸的洪流滚滚而来,她和这个时代的千万同龄人一样,迷茫了。
“尤其是在参与纪录片项目《90后》之后,我对90后这代人的心理有了更多关注。我发现,迷茫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是这一代人都会有的集体困惑。“ 邓丽娟谈到, “记得我在学校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时我就特别迷茫,当时我印象很深,老师让我们写一个表格,具体到每个学期自己要完成的小目标,那个作业,我写到凌晨。”
正视并且接纳自己的迷茫,认真对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是这个湖南出生的湘妹子从小就有的认真和倔强。
“即使走上社会工作了数年,作为年轻一代人,时刻还会有崭新的迷茫困扰着我们,比如什么年纪结婚,多大生孩子,现在是否要考虑买房,这一切,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就拿养孩子这个问题来说, 90后很多人自己还是孩子,怎么才能当好父母呢?”
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23岁的队伍,邓丽娟每天和诸如此类的话题打交道,谈起90后的困惑,满心共鸣,一针见血。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接纳自己处在迷茫的状态,没有必要躲避,而是要努力探寻走出困惑的办法。我们拍摄这部《90后》主题的系列纪录片,就希望从直面“困惑”的这个话题来切入,相信会有很多同龄人的共鸣。”
作为总制片人的邓丽娟,邀请了纪录片界资深前辈,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会主席张雅欣教授,担任纪录片《90后》的总导演,这部备受业界瞩目的作品,从开机仪式就被邀请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开幕式华丽亮相。
发布会上,邓丽娟一席白色套裙登场,颇具几分二次元风格。细观整个发布会的环节设置,处处都充盈着“90后”的青春格调,张扬着青年多元文化的大胆和包容。
“我会发现现场来的业界资深嘉宾前辈,对我们90后元素的搭建特别欣赏,这里会发现一个现象,过去提到90后的前辈80后一代人的时候,大家会说她们是“垮掉的一代”,会不自觉联想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那代人,“吸毒”、“摇滚”、“纹身”这些关键词就不自觉的开始联想。而如今谈到90后,好像社会对90后的印象有了很多改观,大家提到的一些关键词也都比较阳光和正能量,比如二次元等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创业先锋、爱国的小粉红等等…当然了也依然有很大的争议和怀疑,比如最近B站发生的猥亵等案例…
曾担任过央视《华人世界》、《走遍中国》、《记住乡愁》等多档大型节目主持人及出镜记者的邓丽娟,这些年积累了超越同龄人的国际化视野,对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80后、90后年轻人及文化有特别浓厚的研究兴趣。
“这次筹备中国《90后》纪录片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搜集研究了国外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外,比如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曾经不被看好的一代年轻人,恰恰担当起这个国家发展过程里中流砥柱的角色。”
因此,我们花了很多力气,在整个社会开展前期调研,包括我们专门很早就开设了公众账号叫“90后使用说明书”,跟这个最有代表性的90后群体互动……从乡村到城市、从汉族到少数民族、从本土环境到整个华人世界…… 我们从中最终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25到30位90后个体,进行长期跟踪拍摄。”
拍摄国内首部关注《90后》主题的系列纪录片,显然具有开创性意义,这部由焦波、尹鸿、张同道、梁碧波、任长箴 等多位业界大咖担任顾问 ,将和北京纪实频道联合出品,尝试在90年代这个特殊世代群体中做一次影像的纪录,这个年轻群体的作品可以说在未开机前就自然受到业界瞩目。
“90后是这个国家当前,甚至远到50到100年之后,影响中国走向的一个群体,是我们中国发展的缩影,我们实在不能错过。”
制作纪录片《90后》,一方面源于邓丽娟自身90后的身份,一方面也承载着伴随她多年的“记者梦”。
“记得上大学时,我就在表演课上穿过迷彩服做出镜报道,因为我一直想做战地记者,当然这个现在看来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在我心里,我不满足于只做一个主持人,我不想做说话的机器,这让我觉得很可怕,我想过,我毕业的时候22岁,如果不懂这个国家不懂身边的世界,就坐在主播台上对很多人可能是全国人民播报新闻,我觉得是不行的,没有思想和灵魂。”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毕业时邓丽娟收到了多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人岗位的邀约,却选择去央视从记者做起。
多年出镜记者领域的亲身实践,加上在央视多个顶尖栏目团队里磨炼学习,让这个上进的湘妹子从进入工作岗位起就敢想敢拼、经历丰富,曾经出境时,走过五湖四海、戈壁险滩,吞风吻雨葬落日,也从很小在岳麓书院学习国学及古典舞蹈的浸染,眉宇间保留着一份女记者独有的优雅和灵动。
而且这几年,邓丽娟对二次元、电竞、摇滚等青年亚文化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优秀伙伴,加盟这个主创团队,可能是源自宇宙吸引力法则,也可能是团队小伙伴口中的“个人魅力”。
自身就是90后,对拍摄对象天然”同理心“,还有手里这个充满鬼马才情的95后主创团队的加持,再加上张雅欣老师等业界前辈的保驾护航,让邓丽娟对这部纪录作品充满了信心。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在自己多重闪光标签里提炼一个身份定位时,邓丽娟依然谦虚的说:“我还是一个困惑中的90后。”
“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持续跟踪纪录像我一样的90后,也希望这部片子能有第二季、第三季,等到多年以后,我们透过这些徜徉在时光里的纪录镜头,洞察反思、抽丝剥茧,找出一些问题的启发和答案,也许这才是我们拍摄《90后》纪录片最大的期待。”
评论
- 评论加载中...